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麼也沒有。落生以後,只是赤條條的光淨身,連一根線也沒帶來。父母也不嫌我窮,也不是因為兒對父母很好,確是歡喜之至,對我這樣真誠,毫無貪圖心,可說完全是真的。
不料想兒子長大成人,嫌父母窮,沒給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錢也沒帶來,怎麼也能長大成人,沒受著飢餓呢?懷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髒。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髒,對嗎?
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麼也沒有。落生以後,只是赤條條的光淨身,連一根線也沒帶來。父母也不嫌我窮,也不是因為兒對父母很好,確是歡喜之至,對我這樣真誠,毫無貪圖心,可說完全是真的。
不料想兒子長大成人,嫌父母窮,沒給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錢也沒帶來,怎麼也能長大成人,沒受著飢餓呢?懷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髒。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髒,對嗎?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佛說:什麼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如果沒有佛,就把父母當做佛來侍奉,你一念孝順,供養一次父母一丁點東西,這樣的福德就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
這是真實的話,並不是比喻。孝順供養父母,這個福報是現世報,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運,也根本擋不住自己的福德。
孝順供養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改變,一年不抵觸頂撞父母,能滅盡三十年戾氣,之後你缺少的,一齊到來,不順的,都自動順遂。你就算拿一個月孝順供養父母,讓父母高高興興,你手頭上的這件煩惱事都會自動化解的。
一名成績優秀的青年去申請一個大公司的經理職位。
他通過了第一級的面試,董事長最後面試,做最後的決定。
董事長從該青年的履歷上發現,該青年成績一貫優秀,從中學到研究生從來沒有間斷過。
董事長:「你在學校裡拿到獎學金嗎?」
青年:「沒有。」
董事長:「是你的父親為您付學費嗎?」
我們都是父母生而養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就成了很多人不願意孝順父母的理由。
例如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貧窮,有的父母觀念落後,有的父母身體不健全,特別是父母年老了,頭腦不好用了,髒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氣更壞了等等。
父母是我們修行的最初對象,我們每個人要從父母這裡開始,學會包容與愛。
無論父母如何,我們都要去愛他,孝敬他,尊重他。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樹。
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樹下來,他爬上去摘果子吃,在樹蔭下睡覺。他愛大樹,大樹也愛和他一起玩耍。
後來,小男孩長大了,不再天天來玩耍。
一天他又來到樹下,很傷心的樣子。大樹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說:“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沒錢買。”
大樹說:“很遺憾,我也沒錢,不過,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來賣掉,你不就有錢了?”
佛在哪裡?佛不在梵天世界,不在名剎古寺,不在九座蓮台,淨土非遙,靈山不遠,佛就在日常生活中,在談天說地裡;在農人的種子裡;在織布的梭子裡;在一餐、一飯、一滴水里;在我們每個人起心動念的當下;在我們每個人朝夕相處的身邊。
《傳家寶》一書中記載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明朝年間,安徽太和有個青年叫楊黼,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長大成人,有感人生無常,楊黼立志學佛。他聽說四川有位無際禪師是菩薩轉世,遂辭別母親,前往四川。
他滿心歡喜地見到了年逾古稀的無際禪師。
人的一生,至親至敬至愛的人是父母。父母對子女之愛,是盼望、是期待、是守候;父母之愛,是血親之愛、骨肉之愛,是無私無求、入情入境、自然超然之愛。
很 久就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個小伙子特別信佛,放棄了與之相依為命的母親,遠走他鄉去求佛。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經過了千山萬水,一直沒有找到他心 中真正的佛。有一天,小伙子來到一座宏偉莊嚴的廟宇,廟裡的方丈是個得道的高僧。小伙子虔誠地在大師面前一跪不起,苦苦哀求大師給他指點一條見佛的道路。 大師見小伙子如此痴迷,長嘆了一口氣,對他說:“你從哪裡來,還回哪裡去。當你在回去的路上走到深夜,你敲門投宿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給你開門時赤著腳, 那個人就是你要尋找的佛。”小伙子欣喜若狂,多年的心願終於有了實現的希望。他告別了大師,踏上了回家找佛的道路。
小 伙子走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中間有許多次是半夜才看到路邊有亮燈的人家。他一次次滿懷希望地敲門,卻一次次失望地發現,那些給他開門的人沒有一個是赤著腳 的。越往家裡走,小伙子越失望,眼看著就快要到自己的家了,那個赤腳的佛依然沒有踪影。當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後半夜終於走到自己家的門前時,他甚至沮喪得 連門都沒有勁兒去敲了。他覺得自己是個大傻瓜,世界上哪裡有什麼佛啊!他又累又餓,無奈地敲響了家門。 “誰呀?”那是母親蒼老的聲音。他心頭一酸:“媽,是我,我回來了。”只聽屋裡一陣劈啪亂響,不一會兒,母親衣衫不整地開了家門,哽咽著說:“兒啊,你可 回來了!”母親一邊說著,一邊把他拉進屋裡。燈光下,憔悴的母親流著淚,用無限愛憐的雙手在他的臉上撫摸,淚光中分明是滿足的笑容。小伙子一低頭,驀地看 到母親竟赤腳站在冰冷的地上!他突然想起了高僧的話,“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的腳下,淚如泉湧:“母親……”這一刻,兒子頓時大徹大悟——親情是佛,母 愛是佛,父母是應敬的佛。
太 陽光大,父母恩大。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我們能長大 成人離不開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在父母的眼裡,兒女永遠是個小孩子。 “百歲老人常憂八十歲的兒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潑、快樂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滿意足了。
1,世界上有一個人
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安全,你觉得很烦人,却也觉得很温暖。
没钱的时候,他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边教训,边塞钱给你。
---這個人,叫做父母。
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太棒了,強烈推薦!
家庭作業幾件事:
1、放學後做作業:規定時間,到時間就不准他做了。他說家庭作業做不完,明天會被老師罰的,但我告訴他,什麼時間做什麼事,不能挪用。第二天他一大早起來做,我同樣不准,讓他哭著上學。這以後,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是以先完成作業為首任。
2、老師佈置家庭作業要求家長檢查簽字:讓小孩自己檢查,檢查好拿來我簽個字就行。簽字時詢問:你檢查後都沒錯了吧,他確定說沒錯,你就簽字。你明 明看到有錯的題,也不要給他指出來,讓他明天的作業本有一個紅叉。面對這一情況,你只要說一聲昨天為什麼沒檢查出來即可,不要太嚴厲,不要讓小孩有擔心你 打他的時候,一切以講理為主,這樣他下次檢查就會認真很多。
母亲在孩子面前,常常都是严肃有余而和蔼不足,特别是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母亲不是以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而是把孩子本来无意所犯的错误理解成故意而为,致使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复杂化,导致双方矛盾升级。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母亲说,她的孩子很喜欢在外面玩,可是这孩子就是不愿意跟着她进超市。
为什么呢?孩子喜欢到外面去玩,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觉得很快乐!可是超市里面就不一样了,孩子觉得没有意思,所以不愿意跟妈妈去超市。
七點整,學生的家長陸陸續續到齊,簽過到,找到自己孩子的座位,依次坐下。看得出,大家都是精心打扮了一下,衣服都比較光鮮得體,區別只是有的人濃裝艷抹,有的沒有;偶有兩個家長走性感路線,豐乳肥臀,走在教室裡,讓人感覺有點格格不入。
簽到的時候,有的家長彬彬有禮,有的家長目空一切,有的家長細微謹慎,有的家長大大咧咧;其中有一位家長言行舉止與眾不同,惹得其他家長對她投來無 數惡厭的眼光。只見她一見老師,開口就一句,「老師,難怪許玉成績那麼差,就是因為你們把她安排在最後!」說完拿起筆刷刷刷簽完名,隨手將筆一扔,昂首挺 胸邁開大步朝第二組離講台最近的位置走去,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就坐了下去,高跟鞋與水泥地板摩擦的聲音相當的刺耳。此情此景,稍微有點素質的家長,無 不搖頭,老師斜眼看了她一眼,未理她,繼續招呼其他家長簽到。
會是七點半開,隨著時間的臨近,老師時不時抬頭看看牆上的掛鐘,並不厭其煩的回答學生家長提出的各類問題。時間到了,老師示意眾家長安靜,門輕輕關上,老師清了清嗓子,正準備開口時,剛關上的門又輕輕的開了。
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努力奔跑!這句話太有哲理了!今天的這個故事,有兒子的讓兒子看看,沒兒子的讓女兒看看,會很受益:
當父親嘆著氣,顫抖著手將四處求借來的4533元遞來的那一刻,他清楚地明白交完4100元的學費、雜費,這一學期屬於他自由支配的費用就只有433元了!
他也清楚,老邁的父親已經盡了全力,再也無法給予他更多。
“爹,你放心吧,兒子還有一雙手,一雙腿呢。”
強抑著辛酸,他笑著安慰完父親,轉身走向那條彎彎的山路。
孝是做人基礎。俗話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任何一種愛都應當回報,更何況我們的師長和父母呢?人不能忘本,孝心不能等待,不能忘記師長和父母的恩比山重,比海深。
不善待父母就難取善於人,與人不善則不能取信於人,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為社會所不容,為人們所鄙視,一個如果不知孝敬自己父母的人,就很難相信他的為人了。
我們都是父母生而養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正因為有很多問題,就成了很多人不願意孝順父母的理由。
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貧窮,有的父母觀念落後,有的父母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拋棄了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身體不健全,有的父母可能也不孝敬他們的父母,特別是父母年老了,頭腦不好用了,臟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氣更壞了,等等等等不一一列舉。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等繼承了父輩祖業,也會如此傳承,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
有個中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國富人小孩,從小就被嬌慣壞了,爹還沒死,他們就開始大把花錢,整日無所事事。等到他們接手了父輩產業,很快揮霍殆盡。所以,古語云:“富不過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