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322531_5477    

如果說世上有一幅畫,每一個人--只要他懂得一點點藝術--都能認得,那就是《蒙娜麗莎》。如果說世上有一幅畫,每一本史書--只要它涉及一點點藝術--都會提到,那就是《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肖像畫的最傑出代表,是西洋畫的象徵,甚至是整個西方文化的一個符號。

 

如今,《蒙娜麗莎》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她被冠名為飯店,道路,歌曲,電影。。。她的形象被引入賀卡,衣服,雨傘,糖罐,壁鍾,手錶,項鏈,襪子,領帶。。。這幅畫被無數次地複製着,有的力求維妙維肖,也有的歪曲搞笑,就連達達派的領軍杜尚,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流行畫家佤荷也都有過作品為蒙娜麗莎加上鬍鬚,添上眼圈,令其面目皆非,表達他們反叛傳統,標新立異的理念。

 

站在我們面前的這位年輕美女,其實就要迎來她五百高壽的生日了:《蒙娜麗莎》完成的時間是1506年。

 

 

 

 

五個世紀的歷史裡,名揚四海的藝術大師代代輩出,無數朝代的更迭中,光輝奪目的名畫傑作浩如煙海,而這幅松木板上的油畫始終高踞世界繪畫藝術之巔,位列千年珍稀名畫之首,前無古人可比,後無來者能追,當之無愧天下第一畫,古今第一畫。

 

五百年前,正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代,那是一個產生巨人,產生巨作的時代。《蒙娜麗莎》的作者達芬奇就是這巨中之巨,曠世奇才。在創作這幅畫時,他已是五十高齡,天命之年。他推掉一切公務派遣,停止從事其他作品,從1503年開始,嘔心瀝血,經時四載,石破天驚,得此千年絕品。

 

達芬奇一生留下的畫作,只有十幾幅,而這位老先生的作品又經常是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真正完成的,才有六幅,《蒙娜麗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另外一幅同樣著名傑作是《最後的晚餐》,因為使用一種新的顏料,不想很不耐久,不出幾年便開始褪色,乃至黴菌叢生,大快脫落,這件不朽之作後來竟變得朽跡斑斑面目皆非。現在,經過大規模的搶救修復,也只能說部分恢復了原作的昔日風采。

 

按照現今人的觀點,畫里的蒙娜麗莎也許說不上是貌若天仙,性感動人,甚至也不是風情萬種,青春煥發。可是她確實是個帶來了那個時代的氣息,表達了那段歷史的風貌的美人。文藝復興時代的油畫雕塑,大多取材於希臘神話,聖經故事,歷史傳奇,而這幅畫的女人,肯定來自現實生活,那麽她是誰?那麽多的王侯將相,名流貴人都沒有留下自己的肖像畫,為什麽偏偏是她?達芬奇在作其它畫時,對模特的情況總有詳細的記載,卻對這個女人沒留之言片語。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好奇猜測,「蒙學家」的考證研究。有人說是某位貴婦,有人說是達芬奇的生母,有人說是他的一個心中偶像,還有人竟說是男扮女裝,甚至有人斷言她就是達芬奇本人,並用最先進的計算機解析,證明一幅達芬奇留下的自畫肖像如果剃去那滿臉鬍鬚,就與蒙娜麗莎何其相似乃爾!

 

不過大多數人接受的一種說法是,畫中的女人是佛羅倫薩一位叫吉奧孔達的商人的第二任妻子,芳年二四,十六歲就下嫁為婦,備受疼愛,這位商人委託達芬奇畫的這幅肖像。

 

可是奇怪的是,達芬奇完成這幅畫后並沒有按規矩把它交給自己的委託人,卻佔為己有,帶在身邊,寸步不離,直到他遠去法國,在那裡享盡天年。也幸而這幅畫沒有落入那位小商人之手,在達芬奇去世后,熱心收藏他的作品的法蘭西斯一世從達芬奇的弟子梅爾齊手中花了四千個金幣買下它,收歸法國王室所有,後來便進住了羅浮宮,供世人瞻仰,為遊客欣賞。

 

對這件事,也有一種猜測說,達芬奇的確給了那個商人一幅畫像,但是他還畫了同樣的第二幅,至於正本副本,也只有達芬奇本人心知肚明了。

 

歷史就是這樣,常常留下重重疑雲,讓後人百思不解,名作就是這樣,往往伴隨團團迷霧,讓我們慕者驚嘆不已。

 

《蒙娜麗莎》以它無與倫比的的藝術魅力,讓人過目不忘。而最著名最玄妙的,就是她那神秘迷人的微笑了。人們稱之為「永恆的微笑」,甚至冠名為「蒙娜麗莎的微笑」。

 

 

 

 

 

那半閉的小嘴,優雅精緻,那微翹的嘴角,暗藏着一種不可言傳的內容,那迷人的眼神,傳達着一種深不可測的情感如果我們眼睛的焦點放在她的嘴角,似乎難以覺察她的笑。而把目光集中於她的眼睛,用餘光掃射嘴角時,那微笑就立即可以撲捉了。達芬奇用他的畫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科學原理。於是那微笑,似有似無,若隱若現,時來時去,欲在欲逝,我們面對的,竟不是一幅靜止的肖像,而是一幅動態的畫面,蒙娜麗莎就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呼有吸的活生生的人!據說你站在羅浮宮面對真跡時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真的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正如分析家,評論家們所說,畫中的女人並不算美,所用的色調也近乎灰暗單調,為什麽古今中外眾口一辭無可爭議地莫不稱之為畫中之王呢?就在於達芬奇描繪出的那一笑為人所不能,他撲捉到這一瞬間是稍縱即逝,他把人畫「活」的本領天下無雙。蒙娜麗莎這千金一笑,使她不僅成為高雅藝術的符號,而且變成了美學的符號,哲學的符號,以至在當代成了廣告的符號。

 

據說達芬奇在作畫時,為了讓這個年輕女人不感厭倦,保持笑容,雇了樂隊一直在身邊伴奏。甚至有人說,達芬奇還調來了丑角逗樂,來營造一種輕鬆氣氛。然而,這又引起了一個謎團,我們看到的笑到底是不是發自內心毫不做作的?為什麽有人看到的是背後的一絲悲哀?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中,人物的衣着服裝是顯示其社會地位的重要線索,因而人們無不服飾盡其華貴,裝扮力求艷麗,而蒙娜麗莎所着的服飾,相當樸實無華,看她的臉色,似乎也未施粉黛,也許她真的是象有人說的在服喪期間?

 

我們試圖從她的眼睛尋找答案。它們執着地盯着我們,深不可測,目不轉睛。和他的嘴角一樣,那眼角也融合在柔和的陰影之中。在文藝復興時期模特被人畫像時,都應是稍微避開被人的眼神,而這裡的蒙娜麗莎,卻並不迴避,大但面對,彷彿不是我們在看她,而倒是她在仔細地端詳着欣賞着我們!

 

倒是我們無法堅持對視,只好躲開她的眼神,轉而去欣賞那飽滿的前額,挺直的鼻樑,尖尖的下巴,近於方正的臉盤,--卻發現幾乎看不清她的眉毛。原來在當時的弗羅倫薩,女子以薄眉為美,據說達芬奇最初以特殊的技巧來描繪稀疏的柳眉,然而經過幾個世紀顏料日漸退去,眉毛也就看不見了。當然,這又是一個猜測,有待考證。

 

 

 

 

蒙娜麗莎的秀髮漆黑而瀑布般下垂,似乎並不合乎當時金黃而捲曲的時尚,這裡達芬奇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大師的筆法,用他所發明的「暈塗法」有意把頭髮輪廓弄得模糊不清,使它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融入周圍的環境,產生特別柔和的效果,營造給人想象的空間。文藝復興前的繪畫,常過於追求線條分明,一絲不苟,反而筆法生硬,使人物更像雕塑而缺乏生氣。達芬奇在這裡另闢蹊徑,別開新風。

1  

頭髮的最下端,是迷人的酥胸,整幅畫的最明亮處。當時的繪畫雕塑,已經興起寬衣解帶,敞胸露懷之風,而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只是蒙娜麗莎胸溝最上面的一部分,加上她那十六世紀女性標準的坐姿,右手交疊於左手,一起擺放於腰身之上,讓人感到她的高貴和典雅,安詳和寧靜,無窮的魅力。有人開玩笑說,《蒙娜麗莎》之所以在羅浮宮最有名,因為她是唯一穿衣服的女性。

2

3  

現在我們可以把目光移向人物後面的背景了。高聳的山峰,蜿蜒的小路,朦朧的雲霧,有點虛幻縹緲,有點深邃莫測,讓人看不出是一年裡的什麽季節,一天中的什麽時辰,感到好像不是在繪畫的現場現景,而是一個夢幻神話的仙境。正是這樣如夢未醒的背景,烘托出女主人公神秘動人的色彩,正是朦朧餛飩的環境,反襯出蒙娜麗莎的清晰可親的神態。

5  

當我們更加仔細地端詳這背景時,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它的左邊和右邊並不在一條水平線上,左邊的地平線顯然要比右面低!請不要以為這是一個不精心的錯誤,達芬奇是在這裡實踐他的一個發明叫「旋轉法」。按他的設計,當我們的眼睛注視畫面的左邊時,人物比注視右面顯得要高,更直立。而我們的眼睛不自覺地在畫的兩邊移動時,這種不對稱就會產生一個動的效果。從這個意義講,達芬奇不是在創作一幅藝術品,而是在施展一個科學的魔術。他的這個處理,其膽量和勇氣繪畫史上沒有二人,至於效果如何,要靠欣賞着去領會了。

 

《蒙娜麗莎》給我們帶來的故事這麽多,但並沒有就此結束。這幅世界上最昂貴的稀世珍寶在迎來了二十世紀的時候,經歷了一件驚天動地駭世聽聞的大事:有一天它突然從羅浮宮不翼而飛,消蹤匿跡了!

 

 

 

 

那一天是1911年8月21日,星期一,羅浮宮的職工們很多都注意到了《蒙娜麗莎》沒有懸掛在它原來的地方,但是沒有人覺得異常:它可能是被攝影師取去拍幾幅照片了。

 

可是,直到星期二的上午,畫依然沒有歸還原處。攝影師的室內,也根本沒有它!這個佔地49公頃,沿塞茵河2200英尺的博物館立即被查了個底兒朝天。終於,人們在樓梯附近的衣帽間發現了《蒙娜麗莎》的框架,這幅畫肯定是被盜了。

 

這消息真是天塌地陷,五雷轟頂!它不脛而走,傳遍世界,成了各大報紙的頭號新聞。有人在問,什麽時候輪到埃菲爾鐵塔也被偷走?心急如火如喪考妣的保安們立即展開了周密的調查,巴黎的警察總署全力介入,跟蹤着每一條線索,甚至盤問了藝術大師畢加索,因為他從一個朋友那裡買了幾幅石雕而它們正是這個朋友在出事前的幾個月從羅浮宮偷走的。這個朋友當然成了重要嫌犯。與此同時,至少有六名美國人同樣花30萬美元各自買了一幅《蒙娜麗莎》,每個人都相信自自己得到的是真品。我們不要抱怨他們趁火打劫,而應該欽佩美國人在收藏世界頂級藝術珍品的巨大熱情和冒險精神。

 

二十七個月後,雨過天晴,雲開霧散,這位被綁架的少婦被發現在她的出生地,失而復得。1913年11月,一位意大利人叫裴路加的企圖把這幅畫賣給弗洛倫薩的畫商時被抓獲。他對偷畫的動機供認不諱:這幅由意大利人創作的名畫不應該放到羅浮宮,而應該歸還給意大利人。

 

裴路加是怎樣到的這幅畫的?他在星期天就潛入羅浮宮內,星期一早晨還在閉館的時候溜到畫廊,取下畫並把它從框架里切下,夾着這幅長77公分寬53公分作品走到大門,卸下門柄,大搖大擺走出羅浮宮,回到他幾個街區以外的宿舍。他的「欺世盜名」竟是這樣的單槍匹馬,輕而易舉。裴路加本是在羅浮宮為《蒙娜麗莎》作陳列櫃的四名玻璃匠之一,有趣的是它本來也是被嚴加拷問的一位嫌犯,可是他以神態自若應對如流竟得矇混過關。

 

這幅讓法國人如醉如痴,讓世人揪心挂念的國寶又回到了羅浮宮,伴隨着嚴密有加的保護。經過此番洗劫,蒙娜麗莎更加名揚天下,盡人皆知。然而,據說那位該死的盜畫賊從畫框中取出畫時,情急手慌,竟然左右每邊切去了幾公分!切掉的部分描繪了迴廊的圓柱,從而可以推測蒙娜麗莎是坐在陽台上,而這一重要線索不復存在了。更為聳人聽聞的說法是,歸還伊羅浮宮的,只是贗品,真品早已不知轉移何處!不過對這種說法,人們只有姑妄聽之,無人信之,蒙娜麗莎的故事也就告一段落。

 

當我們的故事就要結束時,讀者們不妨再看一看這幅畫,是不是有新的感受,新的發現。去過亞利桑那大峽谷的人都知道,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天不同的時間,面前的風景都不一樣,千變萬化。我們這幅小小的油畫有此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間,注視蒙娜麗莎時都會感覺她的表情有不同的內容。有人看到的是嘲笑,有人看到的是逃避,也有人看到的是一絲絲憂傷。請記住,達芬奇不僅是一個畫家,也是那個時代極為傑出的科學家。《蒙娜麗莎》給我們展現的是科學和藝術的高度統一,繪畫理論和繪畫技巧的完美結合,傳統筆法和創新理念的熔融交匯。也許達芬奇的高明,就在於此,《蒙娜麗莎》的名貴,就在於此。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說明:以上文字內容,版權歸李橦伯父所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 原文網站

 

 

 

阅读是一种修养,按讚分享是種美德,看完覺得不錯,記得要分享給更

多人欣賞,覺得好不轉,那就是你不好。 

本篇文章摘取 自網絡,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 疑惑,請來信與我們告

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

VMAlife威力秀Velixir是顶级优质的液态营养补充品

不仅味道极佳

更符合身体对完整营养的要求

18839550_755201417985653_5041450318120499591_o - Copy

 ------------------------------------------------------------------

279255

免費註冊了解:【 https://guobao8452.fn.xyz/

微信图片_20180408163122 29597511_10204475114034911_8690025892829244929_n


arrow
arrow

    聆聽心靈的聲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