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經讀過的曾國藩外孫聶云臺老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親見了很多大富權貴的興衰史,很多富豪才傳了三代,就浮云散盡了,老先生建議:  富人若是想替子孫打算,想留飯給子孫吃,舍財救濟眾人,才是最好的保富之道。

聶老先生居住在上海時,“與先父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作官,有的從商,都是炫赫一時的,現在已經多數凋零,家事沒落了。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了。大約算來,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家務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實在是難得一、兩家了。”

 

 

聶老先生舉了自己親眼見敗家的幾個例子:

清朝晚期,“廣東的伍氏及潘氏、孔氏,都是鴉片里發大財至數百千萬銀兩的。書畫家大都知道,凡是海內有名的古字畫碑帖,多數都蓋有伍氏、潘氏、孔氏的圖章,也就是表明了此物曾經在三家收藏過,可見得他們的豪富。但是幾十年后,這些珍貴的物品,又已經流到別家了。他們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了,到別家作妝飾、木器了。他們的后人,一個聞達的也沒有。”

江西有位周姓富翁,是鹽商領袖,有百萬銀兩的財富。有一年湖南發了洪災,他手下湖南分號的經理代他捐了銀子五百兩,周姓富翁大怒,怪手下的人擅作主張,捐得太多。

周富豪一生攢錢的方式是積而不用,他活了八十多歲,遺產有三千萬,子孫十房分了家,不過十幾年,就已經空了。只有一房子孫,略作一些好事,過得稍微好一些,但也是遭遇種種意外,家底也耗空了。

 

“這位老翁,也是正當營業,并未取非分之財。

不過心里慳貪,眼見饑荒,而不肯出錢救濟,以為積錢不用,是聰明。卻不知道此種心念完全與仁慈平等的善法相違反,我若是存了一家獨富之心,而不顧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極處。

除了本人自己受到業報外,還要受到余報的支配,也就是《易經》所謂的余慶、余殃的支配,使獨富的家敗得格外的快,使大眾親眼見到果報的昭彰,能夠醒悟(而本人所受的果報,若不是現世報,則旁人是不能見到的。)”

上海有一個地產大王陳某,家里的財產有四千萬銀元,兄弟兩房,各分兩千萬。陳富豪居住的房屋非常奢華,家里四壁陳列的銅鼎,都是三千年的文物,“中國的有名古銅器,有一半在此。”

不過,不出幾年,上海地價狂跌,加上其他投機損失,陳姓富豪破產了。陳家的古銅珍寶,房屋地產,一切的一切,都被銀行沒收變賣,主人也搬到內地家鄉去了。

 

還有一個案例是上海哈同花園的主人,有遺產八萬萬銀元,每年光利息收入就有一千六百萬,但這家很少做慈善,也不肯拿錢來幫助別人。

活著肆意揮霍,死后卻因無子女,結果財產全歸了他人。“幾萬萬的財產,一旦變為空花,只是徒然的帶了一身的罪業,往見閻王,而且又遺下了一片不美的口碑,留在這個社會。”

所以,為富不仁,富不過三代。聶老先生總結說,因為貪財與不貪財,關系著別人的利益、幸福很大。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所以拼命想發財。今天看看上述幾十家的事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

《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意思是,仁德的人以自身、社會的發展為目的,以生財為手段,達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不朽境界。不仁德的人則是以自身的生命、人格、尊嚴為手段,以發財賺錢為目的,揮霍享受,小富即安。

“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平常人又以為如果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

 

 

以下是聶老先生舉的幾個例子:

范仲淹做秀才的時候,心中就念念救濟眾人。后來作了宰相,便把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家族的貧寒之士。范仲淹做了幾十年宰相,所得的俸錢,也都作了布施救濟之用。所以家用極為節儉,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

但范仲淹得到了福報,他的四個兒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個個都是道德崇高,并且能繼承他父親的遺志,舍財救濟眾人。所以,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傳到了數十代的子孫,人丁興旺八百多年。

耶律楚材。 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世祖的軍師,元太祖好殺,他善于說話,能夠勸諫太祖不要屠殺,借此救了很多人的命。

 

“他身為宰相,卻是布衣蔬食,自己生活非常的刻苦。他是個大佛學家,利欲心極為淡泊:在攻破燕京的時候,諸位將領都到府庫里收取財寶,而他卻只吩咐將庫存的大黃數十擔,送到他的營中。不久,就發生了瘟疫,他用大黃治療疫病,獲得了很大的效果。他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作宰相的,卻有十三人之多。這也是一個不肯積錢,而子孫反而大發達的證據。”

他是反對英國,以致于引起了鴉片戰爭的偉人。他如果要發財,當時發個幾百萬,是很容易的。他認為鴉片貽害人民,非常的嚴重,所以不怕用激烈的手段,燒毀了鴉片兩萬箱。后來被革職充軍。

林則徐死后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都是書香不斷,孫曾輩中尚有進士、舉人。這又是一個不肯發財,而子孫反而大發達的證據。

聶老先生的這些觀點和案例非常生動,在70多年后的幾天讀起來仍然有現實意義。

 

聶云臺是曾國藩的外孫,生于1880年,留美海歸,一直做實業,曾任上海總商會會長。1942-1943年撰寫了《保富法》,連載于上海《申報》,1953年病逝。

聶老先生認為保富的方法,是“必須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卓越的見識,與宏大的心量,以上所說范文正公等幾位,就是屬于此類。而其余不善于保富的人,普天之下滔滔皆是啊!他們不能使子孫長保富厚,只因為是自己的智慧不夠,能見到一點,卻遺漏了萬端。只看見表面,而看不到內涵。簡單點說,他們看歷本,只看見初一,還不知道明天有初二,更不會曉得年底有除夕,但是像這等愚癡的人,雖然很多,而社會有慧根的人也不少,一經人點拔,即可覺悟,智慧的眼光忽然就會開朗了。”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有句名言: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年老時的卡內基仗義疏財,慷慨解囊,其主要任務就是捐錢。臨死前卡內基只留微薄的錢給兒子,幾乎捐出了全部家當。

他的思想和行為綿延后世,影響了很多人。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從微軟總裁的位置上退下后,將自己名下的580億美元全部捐給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分文沒給子女。

臉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捐款450億美金,股神巴菲特442億美金。

 

 

富豪為何需要慈善?這不僅僅是悲憫,更是一種精神堅守,還是一種對公平的追求。

我們拒絕道德綁架,我們譴責仇富,但是,親,中國的富豪們也不妨多一點遠見,把錢捐出來做一些澤被后世的事情。

本文不是標題黨哈,中國現在的財富創造才30多年,還遠遠達不到傳承三代的觀察維度,不存在“斷子絕孫”一說,但不妨從歷史里學習一些經驗。

 

 阅读是一种修养,按讚分享是種美德,看完覺得不錯,記得要分享給更

 

多人欣賞,覺得好不轉,那就是你不好。 

 

本篇文章摘取 自網絡,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 疑惑,請來信與我們告

 

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進行撤除

 

------------------------------------------------------------------

 

Post (48)

 

 

歡迎有意者點擊【現在就免費註冊】瞭解詳情

 

d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聆聽心靈的聲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